首页  > 热门网红 > 虎视眈眈是什么意思《大明王朝1566》:改稻为桑为什么注定会失败?

虎视眈眈是什么意思《大明王朝1566》:改稻为桑为什么注定会失败?

热门网红 2025-05-23 6

  在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,\改稻为桑\的政策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起点,也成为了无数人命运的转折点。大明朝嘉靖四十年,正如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,岌岌可危、摇摇欲坠,四面漏风,仿佛大厦即将倾倒。北方的俺答汗虎视眈眈,东南海面上倭寇肆虐,政府的国库空空如也,传统的党争愈演愈烈。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下,即便是心如古松、仙风道骨的嘉靖帝,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。

  毕竟,钱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钱,什么都做不成。贫困迫使人变革,而变革往往是通向希望的唯一道路。于是,在严嵩父子的主导下,\改稻为桑\的国策在钱塘大地上开始推广开来。

  按照严嵩的设想,丝绸出口被视为一个暴利产业,大明的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,只要能稳定生产,源源不断地接到订单,就能够让国库充盈,钱财滚滚而来。而且,种桑养蚕的收入,远远高于种稻舂米,简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。这样一个有利于国家、又能造福百姓的政策,理应是人尽皆知、拍手称快的好事。

  然而,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。严党的高层设计虽是头脑清晰、宏伟壮丽,但在政策的执行上,却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混乱。严党早期的错误决定,包括纵马践踏农田、毁堤淹田等,明明手握胜券,却最终加速了严党自己的覆灭。要解开这层谜团,我们不妨从细节入手。

  在剧中,\改稻为桑\的国策升格为国家战略,是在正月十五的御前财政会议上通过的。严嵩巧妙地借着张居正的话题,向嘉靖帝提出了这个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建议。为了说服朱道长,严阁老毫不犹豫地化身为数学家和演说家,经过一番激烈的计算与推演,最终成功获得了嘉靖帝的支持。

  然而,奇怪的是,这项政策从元宵节到端午节,竟然足足拖延了近四个月才在浙江省实施。尽管古代政府的效率与现代社会无法相比,但从政策决定到实际执行,居然有近一百二十天的时间,这让人不禁要问:在这段时间里,严党到底都在做什么呢?

  不要轻视这段时间的意义。正是这近四个月的空档期,浙江的稻农们已经开始忙碌地播种和插秧,\改稻为桑\的政策在一开始就遭遇了巨大的阻力。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,从播种到收获,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遵循天时、地利和人和。若在不合时宜的时节播下错误的种子,结果显然不会令人满意。

  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曾经教导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\使民以时\意味着要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,不能违背节令。而当时浙江的农户们已经在田里插下了秧苗,如何能让他们在这个关键时刻放弃一切,重新开始种桑呢?从古至今,农民视田地如命,田里刚刚插上的秧苗,一旦被强行破坏,谁心里能舒服呢?

  因此,严党的政策实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,注定会面临农民的强烈。更加糟糕的是,由于政策滞后,给农户们种桑养蚕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。

  孟子曾说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这一点,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深知其中的道理。严家父子虽然身居高位,熟读经书,但对于这些常识自然也不会不明白。正因如此,严党在政策执行前,必定是急功近利,千方百计想要加速推进。然而,明朝内部从未是团结一心、步调一致的。严党越是着急,反倒激起了清流们的抵触,大家的意见和行动始终处在对立状态。

  在御前会议后,徐高张等一批清流领袖汇聚在裕王府,经过反复商讨,他们终于看清了严党的真实意图——这不过是严家父子通过\改稻为桑\名义实施土地兼并的一种手段。意识到这一点的清流们立刻反应过来,要阻止这一政策的实行。于是,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严党与清流之间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博弈。

  然而,尽管严党的决心已定,清流们则保持着冷静和对抗,在双方的拉锯中,时间一天天流逝,终于来到了端午节。尽管最后政策顺利下达至浙江,但由于错过了最合适的时机,严党不仅失去了宝贵的时间,甚至连操作空间也被大大压缩。此时,五十万匹丝绸的订单与已插秧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。农民们或许还愿意配合空地上种桑,但让他们毁掉稻田养蚕,显然谁也不会同意。

  在清流的阻力下,严党不仅错过了最佳的农时,最后只能以更加拙劣的手段如“纵马踏苗”与“毁堤淹田”来硬性推进政策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标签: 虎视眈眈是什么意思
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吃瓜网邮箱;yuzhibolangzi@gmail.com 通知邮箱谢谢! 吃瓜网-黑料吃瓜网免费进入-吃瓜爆料黑料网站-51吃瓜爆料黑料官网-51吃瓜爆料黑料官网I60UJBN